🧠 最近在想一个有趣的事情,大致可以概括为怎样更有把握的思考。
💡 这其实一直是我在想的问题。具现化出来可以拿影评和阅读理解来举例子,比如某些比较重线索和细节的烧脑电影,确实有许多线索和暗线,让你每次看都有不一样的发现和思考。通过观影时候的发现,你可以带着这个思考重新看一遍,会得到更加确凿的结论。比如《恐怖游轮》这种电影。
🎬 但还有一些电影,纯属讲究意境,甚至无病呻吟,网上却有很多影评和细节拆分的朋友喜欢无限放大这些看似很精妙的细节,当然也有直接脑洞脑补一些细节从而得到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结论。这种就是并没有严丝合缝的证据和线索,通过特别多的主观认知而得到的伪结论。
🐧 就像我今天看到的一篇讲《为什么微信语音消息播放不加进度条?》的文章,在文中作者大致表述了市面上诸如 QQ 和子弹短信这类 App 已经实现了拖拽语音进度条来完成快进的做法。并列举了在网上有各种用户发难微信为什么不做这个功能的帖子,从而证明这个需求确实是存在的。文章写到这里都还算是经得起推敲。但后续文章就用所谓产品经理的需求分析、需求定位等一系列手段来进行讲解,微信为什么不做这个功能。最后得出不做的结论为「保持生活沟通的战略定位,进度条实用性被高估,坚持温度感和简洁性的设计逻辑」。
🙅♂️ 这三种特别主观的结论如果你不是微信团队决策者说出来是不具备任何说服性的,那为什么自己举得例子中的 QQ 和子弹短信就实现了这一功能呢?是他们不定位于生活沟通的战略定位,还是高估了进度条的实用性,亦或者没有温度和不坚持简洁性的设计逻辑。
🙆♂️ 说多了,结论很简单,我们平常不管是思考还是做决策一定要注意结论和细节,做一个逻辑性强且尊重事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