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这里分享我日常的所见所思。 by @somkanel
📰 RSS 订阅: https://rss.fakeye.xyz
💻 镜像站: https://channel.fakeye.xyz
📖 博客(每日更新):https://blog.solazy.me
🎄 帮助频道助力: https://t.me/fakeye?boost
⚠️ 别在评论里发表低智/政治倾向/杠精言论,会被拉黑(关注关系是双向的)。
🚫 本频道不接广告,也没有任何返利行为。
📰 RSS 订阅: https://rss.fakeye.xyz
💻 镜像站: https://channel.fakeye.xyz
📖 博客(每日更新):https://blog.solazy.me
🎄 帮助频道助力: https://t.me/fakeye?boost
⚠️ 别在评论里发表低智/政治倾向/杠精言论,会被拉黑(关注关系是双向的)。
🚫 本频道不接广告,也没有任何返利行为。
🎼 听歌的时候我们到底在听什么
我是一个非常喜欢音乐,平常开车、走路和日常闲暇的时候会经常听歌的人。有的时候喜欢一首歌,我会反复的听,并搜寻原唱在不同场合演唱的不同版本,以及这首歌曲的 MV,所以我对一些歌曲非常熟悉,甚至前奏前两个小节响起我就能知道它是什么歌。最近听歌的时候有一些有趣的发现,和大家分享一下。
这个发现其实就是标题里提及到的,我们听歌到底是在听些什么。我发现大致可以分为以及几类:
🎶 喜欢听旋律
我觉得这应该是绝大多数喜欢听歌的人共用的一个特质。一首歌曲之所以能被称之为歌曲,旋律是首要因素。无论是觉得这个旋律唯美动听,还是它特别的洗脑,这应该是我们能够爱上一首歌最直接的因素。有时候你压根没有学习演唱一首歌曲,但在闲暇的时候你也能情不自禁的哼上几句,这时候你会一拍脑袋,我居然在唱这首歌了。当然之后你会找到这首歌,反复的听。也会有一些遗憾的时候,是你在某些不经意间听到一首不错的歌曲,但是并没有机会用听歌识曲来获得歌名,你可能需要花很长时间或者运气来重新碰到它。由于这些原因而喜欢一首歌,我总结为旋律因素。
🔠 喜欢琢磨歌词
个人认为这是一个比较罕见的因素(最起码是我认为在我总结的三点中是最难且最罕见的)。在我们接受了一首歌的旋律之后,很多人会止步于此(中性词,只是一种说法,并不是说不应该止步于此,或者说止步于此有什么错误)。并没有去进一步欣赏这首歌更深一层的意思,有的时候一首歌想要表达的更多的内容都在歌词之上。
为什么说这一部分的人很少,是我最近在听歌的时候,喜欢和朋友聊这首歌妙在哪里,发现很多朋友完全不知道这首歌在讲什么,或者他们表述完全没有细看过歌词。比方说,你知道 Michael Jackson 的《Billie Jean》其实是在讲一个喜当爹的故事么?很多人会被这首由迪斯科、R&B、流行舞曲风格的旋律以及 Michael Jackson 那惊世的舞步所震撼,而错过了与之大相径庭的歌词大意。
🌈 喜欢歌曲内涵
可能有些朋友会觉得这一部分才应该是最难和最罕见的,其实不然,在很多时候,我们我们可能熟悉了一名歌手的立场和个人特色,或者一首歌在你被安利的时候就已经被告知了它讲了什么。这都可以让你在听它之前就了解它的价值所在。就好比你可能已经知道 Lady Gaga 是一位致力于给 LGBTQ 和有色人种发声的歌手,那么她很多歌曲你可能不由自主的就会联想到这一层含义,比如《Born This Way》。
🎸 写在最后
总结完了这三种分类,我感觉他们其实很像《海贼王》中的霸气一样,它是所有人类都拥有的潜在力量,具体激活和掌握多少,因人而异,而且这三者也没什么必然的联系。当然,如果都掌握了的话,你也许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事情,或者发现一些意识同频的伙伴。如果你更专业,能够了解到歌曲的词曲创作者,甚至是编曲,你可能就会基于他们的一些共通之处获取到常人难以了解到的信息。例如《孤勇者》《如愿》《人世间》《无名的人》《花开忘忧》这几首歌,其实都是由唐恬作词、钱雷作曲的。而由钱雷作曲的还有诸如《默》《大鱼》《光亮》《微光》《回声》等歌曲。
昨天写了一篇 Mac 相关,索性趁热打铁再写一篇亲身经历的 Mac 疑难杂症吧。
时间节点应该是在10月国庆节假日回归之后,我放在办公室使用的 MacBook Air 在日常使用中频繁的出现蓝牙设备断连的情况。具体症状如下:
1. 蓝牙键盘时常出现系统侧的按键年龄情况;
2. 蓝牙键盘、妙控鼠标经常出现断连,且断连后如果不进行人为干预是不能恢复连接的;
这种问题非常影响生产效率,所以我也花了一小段时间来寻找解决方案,并尝试观察是否有效,浅浅记录一下这个过程:
方案A:Android File Transfer 或许是罪魁祸首?
群友推荐方案之一,大致的情况是有网友发现自己也有 类似的情况(但是时间是2019年),尝试进行排查后发现,删除Android File Transfer后解决。我在经过排查后发现自己这台 Mac 并没有安装 Android File Transfer,但是有母公司的HandShanker,怀疑二者可能有类似依赖的内核,所以进行了卸载。尝试观察后发现,并不起效。
方案B:合盖使用 MacBook 的锅?
在尝试第一个解决方案失败后,我继续排查,在查阅一种资料之后确实没有任何进展,然而就在我查询上一个问题的那个帖子的时候,发现了下方的多个评论有聊到「笔记本盖住盖子使用会影响蓝牙信号」的这种言论,具体反馈是说也有相同问题,致电 Apple 技术支持后得到的反馈是合上盖子蓝牙信号要差很多,把盖子掀起来一点,信号就好了。并且这种言论下面有陆续跟帖打开盖子使用后问题解决了。
虽然这个发现很扯,但是我在办公室使用 MacBook Air 的习惯也是合上盖子然后外接显示器和蓝牙键鼠。于是我根据大家的反馈开盖进行使用,结果一样无事于补,不起效。
方案C:改回原来的使用习惯 —— 使用拓展坞
两次失败的排查后让我感觉到可能问题虽然表象一样,但是影响其根本的原因可能不同,所以解铃还须系铃人,我决定向内求解。尝试分析一下,如果是 macOS 14.0 的升级造成的影响,我应该在9月底就会收到这个情况的影响。但是这个症状确实是在10月国庆假期之后才有的,那么我感觉 macOS 14.0 大概率不背这个锅,问题就出现在国庆假期之后我做了什么改变,这个改变可能引发了这个问题 。
我突然意识到,国庆之后我更换了一个外接显示器,在更换之后我更改了 MacBook Air 和显示器的链接方案,原来老的显示器是通过 DP 转 Type-C 输出线连接到拓展坞,之后拓展坞连接电脑。更换新显示器后,我直接使用了双头 Type-C 先连接到 MacBook Air,并没有让拓展坞参与。我尝试回归到之前的使用习惯,让拓展坞参与连接,不让显示器直接连接 MacBook Air,然后这个问题就惊人的解决了。
问题莫名其妙的得到了解决,通过这个事情我得到了一个遗憾和一个收获:
遗憾:Apple 太不靠谱了,并且这个问题没有让我了解到根本之所在,以后可能还会遇到;
收获:排查问题除了寻求外部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向内求解,有的时候一个现象由正常到混乱之间是由一些因子改变造成的,尝试还原他们,或许能得到意外的结果。
#Life #Mac
🍎 Mac mini(M1 256GB)扩容小记
💡 写在前面
目前我日常使用的有两台 Mac 设备,分别是一台 M2 的 MacBook Air 和一台 M1 的 Mac mini。根据这两台机器的型号不同,也不看出其中笔记本是方便处理移动办公场景(办公室 + 开会 + 外出办公等场景),另外一台 Mac mini 是放在家里外接屏幕、键鼠和音箱作为居家的日常使用。
🔧 升级诉求
这次升级的主角是我这台家用的 Mac mini,由于这台机器原本就是我从朋友手中收来的二手,M1 的性能目前还是能够满足我居家娱乐的需求的。但是 256GB 的存储空间作为家用而言是有些捉襟见肘,于是我动起了升级存储空间的念头。由于这台机器已经转手过并且过保,所以我决定不考虑任何 Apple 官方的服务(处于性价比等原因考量)。
👀 方案调研
目前市面上对于 Mac mini 的扩容无非就是外接硬盘和直接更换存储颗粒这两种做法。其中外接硬盘也有两种效果,一种是保留原有系统,把日常大体积的文件存放在移动硬盘上(同样的道理你把这些文件放在 NAS 或者云盘上也是可以的),另外一种效果就是把系统也一并安装在外置硬盘上,这种方法可能从成本角度而言比较实惠但是根据几个动手视频来看,日常运行 App 还是有一些速度的影响。
于是我将视线瞄准了后面这种直接更换存储颗粒的做法,这种做法对于前面一类是直接从 Mac 硬件本身着手,但是施工难度更专业,所以只能从市面上的工作室去寻求解决了。
🚧 确定方案并寄送施工
根据不到一个月的调研和比较,基本上可以说从价格和施工专业度而言,自己都有了比较初步的了解。按照我这台 M1 的 Mac mini 从 256GB 直接升级到 2TB 的存储而言,市面上的价格基本上是 1250 — 1800元不等(几个商家的报价分别是 1250、1300、1500、1550、1800),选择了其中一家。由于商家的实体店是开在外地的,所以我还需要自行顺丰寄送。寄到后对方进行维修(商家还是专业的,施工现场是安排双机位进行直播,客户可以直接观看现场直播),维修好之后发送了图片和硬盘测试的视频,并寄送发出给出单号后才收费(我认为这一点也是比较合适的)。最后商家还将维修视频进行了剪辑,于是有了这次推送上面的视频(没错,这个视频就是我这台 Mac mini 的施工全流程),大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做个参考。
🎢 使用感受
我是周日早上收到的升级过后的 Mac mini,目前使用下来效果拔群。硬盘存储空间上来了,读写速度也没有影响(视频上已经有更换颗粒前后的读写对比了),而且商家还给免费做了内部空间清洁(商家其实没有和我说过,是我看到他剪辑的视频才知道的)。综合整体而言确实是不错的一次升级体验。
⚠️ 免责
·本篇推送只做经验分享,并不提倡脱离 Apple 官方服务进行折腾,如果日常用任何需求请首先考虑官方和更受保障的渠道。自己或者找第三方折腾请提前做好设备遗失和报废等后果;
· 推送中的视频为商家提供,并不是本人剪辑;
· 拓展存储空间方法多样,在上述「方案调研」中已经简单阐述,选择权在个人,不要上纲上线(如果没有特殊需求,那就买块硬盘外接一下或使用 NAS 作为扩展即可);
· 我没有义务也没有能力为大家答疑,所以不要问我其他型号和任何拓展业务是否可以做,请自行咨询专业人士;
· 专业的事情找专业的人,具体选择哪家施工我不做介绍和推介(要是有心其实自己是可以找到线索的),请自行判断。
目前我日常使用的有两台 Mac 设备,分别是一台 M2 的 MacBook Air 和一台 M1 的 Mac mini。根据这两台机器的型号不同,也不看出其中笔记本是方便处理移动办公场景(办公室 + 开会 + 外出办公等场景),另外一台 Mac mini 是放在家里外接屏幕、键鼠和音箱作为居家的日常使用。
这次升级的主角是我这台家用的 Mac mini,由于这台机器原本就是我从朋友手中收来的二手,M1 的性能目前还是能够满足我居家娱乐的需求的。但是 256GB 的存储空间作为家用而言是有些捉襟见肘,于是我动起了升级存储空间的念头。由于这台机器已经转手过并且过保,所以我决定不考虑任何 Apple 官方的服务(处于性价比等原因考量)。
目前市面上对于 Mac mini 的扩容无非就是外接硬盘和直接更换存储颗粒这两种做法。其中外接硬盘也有两种效果,一种是保留原有系统,把日常大体积的文件存放在移动硬盘上(同样的道理你把这些文件放在 NAS 或者云盘上也是可以的),另外一种效果就是把系统也一并安装在外置硬盘上,这种方法可能从成本角度而言比较实惠但是根据几个动手视频来看,日常运行 App 还是有一些速度的影响。
于是我将视线瞄准了后面这种直接更换存储颗粒的做法,这种做法对于前面一类是直接从 Mac 硬件本身着手,但是施工难度更专业,所以只能从市面上的工作室去寻求解决了。
🚧 确定方案并寄送施工
根据不到一个月的调研和比较,基本上可以说从价格和施工专业度而言,自己都有了比较初步的了解。按照我这台 M1 的 Mac mini 从 256GB 直接升级到 2TB 的存储而言,市面上的价格基本上是 1250 — 1800元不等(几个商家的报价分别是 1250、1300、1500、1550、1800),选择了其中一家。由于商家的实体店是开在外地的,所以我还需要自行顺丰寄送。寄到后对方进行维修(商家还是专业的,施工现场是安排双机位进行直播,客户可以直接观看现场直播),维修好之后发送了图片和硬盘测试的视频,并寄送发出给出单号后才收费(我认为这一点也是比较合适的)。最后商家还将维修视频进行了剪辑,于是有了这次推送上面的视频(没错,这个视频就是我这台 Mac mini 的施工全流程),大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做个参考。
我是周日早上收到的升级过后的 Mac mini,目前使用下来效果拔群。硬盘存储空间上来了,读写速度也没有影响(视频上已经有更换颗粒前后的读写对比了),而且商家还给免费做了内部空间清洁(商家其实没有和我说过,是我看到他剪辑的视频才知道的)。综合整体而言确实是不错的一次升级体验。
⚠️ 免责
·本篇推送只做经验分享,并不提倡脱离 Apple 官方服务进行折腾,如果日常用任何需求请首先考虑官方和更受保障的渠道。自己或者找第三方折腾请提前做好设备遗失和报废等后果;
· 推送中的视频为商家提供,并不是本人剪辑;
· 拓展存储空间方法多样,在上述「方案调研」中已经简单阐述,选择权在个人,不要上纲上线(如果没有特殊需求,那就买块硬盘外接一下或使用 NAS 作为扩展即可);
· 我没有义务也没有能力为大家答疑,所以不要问我其他型号和任何拓展业务是否可以做,请自行咨询专业人士;
· 专业的事情找专业的人,具体选择哪家施工我不做介绍和推介(要是有心其实自己是可以找到线索的),请自行判断。
AI 这个概念在 2023 已经火得发烫到不行,当然它也很自然而然的融入到我的日常工作流中。但是自己想要写点或者说点什么的契机也是近期。
导火索就是最近在使用一款名为 PDF Pals 的软件,这款软件是在近期加入 Setapp 计划中的,如果你是 Setapp 的付费订阅用户,你也可以使用它。它其实和频道之前提到过的一众 PDF 辅助工具很像,就是解析 PDF 文件内容,再利用对话的形式让用户针对文件内容进行提问,AI 负责回答。
这个工具本身而言,易用性和使用体验都做得不错。而且,类似的工具也真的是越来越多,说不定日后你使用的所有搜索和检索信息的方式都会变成这种对话的形式。例如我发现大众点评也在灰度这方面的能力,一个场景是,在你点击到一个商家的全部点评洁面后,会出现一个问答式界面,用来检索评价内容回答你的问题。
其实我对 AI 还是处于敬畏的状态,虽然自己日常使用,但也会保留怀疑和一丝自我意识的警戒底线。我的担忧主要分为两方面:
当然,这篇内容并不是想要在这里阐述一个什么道理或者一个明确的什么结论(我也不具备这种能力),只是抛出一个我对于目前 AI 在日常应用的单方面的看法(请注意我说的是日常应用,不是科研和理论方面)。人的思考和灵感都是第一无二的,目前看来 AI 在这方面虽然有但并不能绝对的替代人类,那更多机械化工作呢?在保证输出正确率之后,这些基础性的工作是否真的就会被 AI 所替代了。
前阵子我曾经写过一个系列的推送,来阐述 Setapp Family Plan 自行变更了订阅细则,将管理员两台 Mac 的使用权调整成了 Mac + iOS 各一台,对于拥有两台 Mac(但是不需要在 iOS 上使用)的我而言是毁灭性的,我萌生退订想法,并写了多篇我常用 App 的平替方案。
就在昨天,一位朋友向我分享了一封来自 Setapp 团队的邮件,邮件中表示收到反馈,会对 Setapp Family 的订阅细则进行调整,为了平息部分用户的不满,将目前每个成员一台 Mac + 一台 iOS 的使用额度,调整为成员可以自行选择是继续沿用还是调整为两台 Mac,价格保持不变。也就是说,如果你像我一样,只想要在 Mac 上使用 Setapp Apps,你完全可以切换到新的双 Mac 的额度中。
我于昨晚发送了一封邮件向 Setapp 团队确认这一事项,得到了确认的答复。但是目前在 Setapp 后台,和相关的支持文档中,并没有提及这一变化。我个人猜测这是一个在未来才会推行的变化,或者 Setapp 会将它作为一个不那么明显的调整,不会大肆宣传(个人倾向于前者,毕竟只有广播了这个厉害,才会留住新老用户,带来收入的增长可能)
这个消息让我苦笑不得,如果我回归 Setapp,则说明我之前的平替寻找都是白费力。而如果我不回归 Setapp,那么诸如 Mosaic、Unclutter 等软件我也没有找到更优秀的接任者。
好在我的计划虽然取消了,但是仍然是 10 月中旬到期(但我其实已经在两台 Mac 上都卸载了 Setapp),我可以有一段时间来考量是否重新续订。庆幸的是,Setapp 团队似乎还是在乎用户反馈的,并且能针对这些反馈做出一些实质性的调整(当然,这可是切实影响到他们的收入)。
🕵️ 今天这条推送就当作一个延续的跟踪,由于上周恢复了更新,也做到了一周五更,所以简单回顾一下数据情况。
🥢 大壮小吃
杨家门菜市场门口的大壮小吃,主打烫面小笼。菜单写的很清楚,每个样式的价格和个数,就在前台点餐,点过之后付款落座。店内不大,也就是四五张桌子。
点了小笼和锅贴,居然是点完之后现场压面,当场包,瞬间好感拉满。就是等的有点久嗷,不过如果好吃的话也值(吃前想法),毕竟这可是现包现整得新鲜小笼。
🧑🍳 鲜肉小笼(¥ 12/8个)
事实证明等待是值得的,现压面现擀皮现包的小笼,皮薄汤多,趁热吃真的是爽。烫面能更非常有效的保留汤汁,肉馅是一个肉丸,配合了肉冻,让整个汤汁非常富盈,肉馅儿口儿淡,但是鲜美,整体趁热吃好极了。
🥟 鲜肉锅贴(¥ 30/20个)
也是现场制作,等的时间比小笼更久。不是瘦长型的北方锅贴,更像是干煎的胖饺子。虽然是煎得,但非常干爽,完全不油,一份量很大,吃的时候要小心,这个肉质也非常丰富(但没有小笼夸张),主要是肉馅儿本身的鲜汁,味道好。
💬 总结
我大概是上周日中午两点左右前往的,店里老板们在自己吃饭,人不多。整体就是现包、现蒸(煎)、现上。如果你是喜欢吃烫面(死面)薄皮的小笼,这家我还是很推荐的。相反如果你喜欢发面的大包子,我觉得这家的风格可能未必是你喜欢的。
🛎️ 你的贴身点单翻译 —— Kuli Kuli
🤳 Kuli Kuli 是一款界面简洁的菜单翻译软件,初次运行授权相机功能后,你可以使用 Kuli Kuli 拍下一张菜单的照片,并选择需要翻译的目标语言,进行菜单的翻译(基于 AI)。它具有以下特点:
🔹 界面简洁,初始界面仅为拍照或照片选择;
🔹 除相机和相册外,无其他系统授权,并在 App Store 的 App 隐私中标记为「未收集任何数据」;
🔹 提供原文和译文对照、纯原图、原图覆盖译文、纯译文文字,四种翻译结果展示的样式;
🔹 提供常见的食物百科;
🔹 支持多张菜单分页翻译和展示;
🔹 支持选中食物译文为「想点的餐」;
🔹 支持点击译文重点放大菜单局部;
🔹 支持包括简体中文、英文、日文、韩文、俄文在内的 23 种目标语言。
Emoji Kitchen
” 就可以直接使用网页版,生成结果还是比较有趣的和细致的,这个结果并不是生硬的进行拼凑,而是考虑到了很多场景(例如高楼大厦的黑夜+钻石,得到的是大厦中升起一颗钻石,而大厦的黑夜+蝎子,得到的就是一个哥斯拉级别的蝎子在拆楼,而不是楼中升起一只蝎子)📮 最近刚刚收到 Pixelmator Pro 更新至 3.4 版本的邮件,也让我意识到,这个在当初刚刚推出半价时候购入的 App 也不间断的更新了三年有余了。今天说说为什么觉得它超值吧。
首先我并不是一个图片或者图像工作者,也不算这里领域的创新从业者。但我又是一个「闲不住的」人,有时候也要处理这样那样的图片工程。所以我对于这类工具的要求就是,体验需要好、轻型不累赘、macOS 主力平台,Pixelmator Pro 恰好完美的匹配这些需求,其实在三年前 Pixelmator Pro 推出之前,我也是一直在使用 Pixelmator 的,所以在 Pro 刚推出之际就毫不犹豫的购入了。
并且,它的使用体验也是优秀的,具有非常原生和轻巧的特性,对于 Apple 生态特性的支持也迭代及时和全面,作为图像处理软件功能本身也很强大。
🧩 多样化功能的支持
Pixelmator Pro 支持常见的 JPEG, TIFF, PNG, PSD, HEIF, SVG, PDF, GIF, BMP, TGA, WebP, JPEG-2000, AVIF, MP4, MOV 等媒体文件格式,这几乎意味着它对于图像(甚至是视频)的处理拥有无限可能性。
其次,Pixelmator Pro 引入了非常多机器学习驱动的编辑能力,例如我高频使用的自动增强图像(包括 ML 增强、匹配颜色、超分辨率、去噪、去带和裁剪),早在 OPENAI 引发的 AI 热潮前,这些功能就具备高可用性(我的意思是现在如果有此类需求,可能会有更多的解决方案)。
这可能也是我非常愿意支持他们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在近年来,很多诸如像 Ulysses、Notability、GoodNotes 的生产力工具,也已经从当初的买断制转成了订阅制,而 Pixelmator Pro 依然坚守在买断制阵营中,并保持着毫不松懈的迭代能力。列举几个他们的更新点吧:
🔹 在 2022 年 9 月 22 日推出 3.0 大版本,支持了超过 200 款的模板和设计模型,并通过智能替换、元素更换和配色方案等功能大大降低了模板和设计模型的自定义成本;
🔹 在 2022 年 11 月 2 日推出 3.1 版本,支持文件快捷预览,兼容了 AVIF 格式的图片文件;
🔹 在 2022 年 12 月 6 日推出 3.2 版本,增加了视频编辑功能,可以像编辑图像一样使用所有熟悉的图像编辑工具来添加和编辑视频图层;增加了新的视频控制功能,可以轻松控制视频的播放、时长、选择海报帧、静音或取消静音音频等;支持 MP4、QuickTime Movie 或其他流行的视频格式,并且可以编辑动画 GIF;增加了视频模板,可以快速将你的视频放置在电影封面和社交媒体帖子中;
🔹 在 2023 年 2 月 28 日推出 3.3 版本,新增了移除颜色调整,可以快速从图像和视频中移除任何颜色;新增了清晰度、选择性清晰度和纹理调整,可以智能地增强图像中的细节;新增了描边样式和更多自定义描边的选项;新增了侧边文件的保存方式,可以在保留所有非破坏性编辑和图层的同时,将图像保存回原始格式;
🔹 在 2023 年 9 月 11 日推出了 3.4 版本,新增了全新的 PDF 引擎,可以选择和打开多页 PDF 文档中的单独页面,支持矢量 PDF,编辑使用 Safari、Keynote 和其他 iWork 应用创建的 PDF。
❤️ 希望 Pixelmator 团队能够继续保持迭代速度,也盼望着有更多优秀的团队和类似良心的软件继续涌现。